10月29日,从东莞举行的2025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大会获悉,今年1-8月,全国机器人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1.2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185.6万套。
我国是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参与者。行业规模方面,全国机器人行业营业收入由2020年的1061亿元增至2024年的2379亿元,实现规模翻番,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加速进入“技术跃升、场景拓展、生态重构”的黄金发展期。人工智能、多模态感知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机器人从过去主要执行重复性、程式化任务的“功能装备”,向具备感知、决策、自主能力的“智能伙伴”加速转变;机器人的应用从汽车、电子制造,加速向家居生活、商业服务、仓储物流、医疗康养、应急救援等广阔领域渗透;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产业跨界融合,加快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机器人即服务”(RaaS)等新模式加速成熟,产业从“单品竞争”转向“生态博弈”。2024年全球采用RaaS模式的机器人共2.46万套,同比增长30.9%。
机器人可按功能核心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各自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覆盖从生产制造到日常生活再到极端环境作业的多个领域。
一、工业机器人:专注生产制造,提升效率与精度
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的核心装备,主要用于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高强度或高精度作业。
主要类型:机械臂、AGV(自动导引车)、装配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
典型应用场景:
汽车制造:完成焊接、喷漆、零件装配等工序,如汽车车身焊接机械臂。
电子行业:高精度贴装芯片、检测电路板,误差可控制在毫米级以内。
物流仓储:AGV机器人自动搬运货物,实现仓库“货到人”分拣。
二、服务机器人:贴近日常生活,提供辅助与交互
服务机器人以“服务人类”为核心,聚焦于生活、商业、医疗等非工业场景,具备一定交互或辅助能力。
主要类型:家用服务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
典型应用场景:
家用场景:扫地机器人自动清扫地面,陪伴机器人与老人/儿童互动。
商用场景:餐厅的送餐机器人、商场的迎宾导购机器人、银行的自助服务机器人。
医疗场景: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完成微创外科手术,康复机器人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三、特种机器人:应对极端环境,替代人类作业
特种机器人专为“人类难以进入或危险的环境”设计,具备抗恶劣环境、高可靠性的特点。
主要类型:巡检机器人、水下机器人、防爆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等。
典型应用场景:
能源领域:电力巡检机器人沿高压线路巡查,检测线路故障;油气田防爆机器人进行管道检测。
科研探索:水下机器人(ROV)潜入深海探测,火星探测车(如祝融号)在星球表面开展科研。
应急救援:地震后使用废墟搜救机器人寻找幸存者,核辐射环境下用机器人处理危险物质。
从车间里精准作业的机械臂,到家庭中自动清扫的扫地机器人,再到深海探测的水下机器人、灾区搜救的应急机器人——机器人的场景化应用,早已跳出“工业专属”的框架,渗透到生产、生活、科研的每一个“需要补位”的角落。它们不只是冰冷的机械,更是用技术填补效率空白、规避人类风险、简化日常琐碎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