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机器人网>资讯列表>专家谈 | 中国信通院王晨:“量产元年”过半,展望人形机器人万亿未来产业

专家谈 | 中国信通院王晨:“量产元年”过半,展望人形机器人万亿未来产业

2025年09月18日 08:38:40 人气: 14873 来源: 中国信通院
  当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科技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并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在此趋势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专家谈》栏目特别推出“机器人”系列专题,邀请多位行业权威专家,从多个视角解读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点与趋势。
 
  本期特邀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基础产品与设施部主任王晨,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为我们进行深度解析。
 
  一、“量产元年”进程过半,产业交出怎样的答卷?
 
  业界普遍将2025年称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和商业化加速年。当前年已过半,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三重突破”态势:
 
  一是产量订单显著增长。公开信息显示,多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已获订单或规划全年目标产量超过千台,半年实现产品交付量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部分企业产品远销海外,深受国际市场客户喜爱。
 
  二是量产能力初步构建。多条人形机器人整机量产组装线已经建成启用,标志机器人产品正在加快从“实验室手搓”走向“工业化生产”。
 
  三是融资规模实现跃升。截至2025年7月底,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超过90起,融资总金额超过百亿元,两项数据均大幅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在人形机器人创业企业中,有两家头部企业估值已攀升至超过百亿元。投资资金的注入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能。
 
  二、产业链“速度”与“厚度”夯实量产根基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走向量产,得益于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23〕193号)等国家、地方政策文件的牵引指导下,我国产业链的“速度”与“厚度”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自主创新加速。《指导意见》发布后,我国人形机器人新型整机产品、灵巧手等关键部件和智能解决方案等产业新成果高频发布;2024年以来,我国人形机器人相关发明专利申请量超1600件,年申请量跃居全球首位。
 
  二是产业链条完善。我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度相关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完整,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基础深厚。相关领域的企业积极投身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目前产业链直接相关企业已超过400家。
 
  三是集聚效能凸显。长三角、大湾区、北京、武汉等地已初步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等产业平台积极发挥作用,政产学研共建优质产业生态。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深度支撑各地政府,在政策研究、规划制定、技术标准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三、“用的好”是产业走向万亿市场的关键
 
  自2025蛇年春晚“秧BOT”节目引爆公众关注以来,人形机器人新技能频频出镜,几个月来“站得住、走得稳”在大众认知中已成为对机器人的基本要求,能否“用的好”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亦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能否形成万亿规模的核心关键。
 
  “用的好”需要坚持应用场景牵引。聚焦高价值场景,让机器人快速掌握技能、适配需求、“走上岗位”,是产业形成内生动力的迫切所需。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推进了“CMG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节目制作,开展了《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图谱》的研究编制,旨在从场景需求和产品能力两方面同时着力,推动供需双方同向聚力。
 
  “用的好”还需要产品的低成本和高安全可靠。在技术创新、产业协同、批量生产三重作用下,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正在走近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平衡点。而未来机器人大规模进企业、进家庭,则需要可靠性方面的系统性提升和安全伦理体系的护航。泰尔系统实验室正在积极推进人形机器人可靠、安全、伦理等方面体系研究、标准编制,护航技术和产业向上、向善发展。
 
  当前,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进程过半,未来机器人走进千家万企、重塑生产生活方式的万亿产业新图景已经更加明晰可见。元年进行时,让我们共同见证、共同经历、共同投身这场智能革命新篇章的开启。
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科技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