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行业盘点】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涵盖了微型机器人、软体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等多个方向,展现了我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力。
在微型机器人方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新型微型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实现突破。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团队受生物启发,开发出新型“电子蟑螂”软体微型机器人,展现了出色的地形适应性和运动灵活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英想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可重构能力的新型厘米级压电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根据任务需求改变自身结构和功能,为未来机器人的多功能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在软体机器人领域,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院士团队在电活性聚合物软体机器人方面取得进展,开发出具有更好柔韧性和响应性能的新型软体机器人。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曲钧天团队则开发出海洋小型化磁控液滴机器人,为海洋探测和操作提供了新工具。
北京理工大学团队在材料科学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纯水系抗冻水凝胶材料,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在低温环境下的触觉识别能力,为极地探测等特殊环境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在工业机器人动力学高效建模上取得进展,提出了新的建模方法,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岛研究团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助力人形机器人“青龙”pro实现三维世界理解能力,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智能决策能力。
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为未来机器人在工业、医疗、海洋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团队的持续创新不仅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边界,也为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