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2020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8亿元。到2023年,随着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整体增长,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也相应扩大,据世界机器人大会披露的数据及相关占比核算,2023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66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79亿元,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以约15%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9亿元。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科技的进步,养老机器人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消费者对养老机器人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减轻家庭照料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机器人产品。
从目前市场看,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等,他们都有自己的特定应用场景和目标群体客户。我国做养老机器人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如新松机器人、大艾机器人、广州和康生物、苏州伊利诺等。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
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为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市场方面对养老机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养老机器人需求也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健康监测、日常照料和娱乐陪伴等方面,无需麻烦子女,就可以有一个“保姆”为自己的生活起居,健康状态有一个良好的照顾,老人开心,子女也轻松了。
我国在养老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牵头制定此次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也侧面反映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
国内针对养老机器人发布了《康养机器人通用技术规范》,于2025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养老产业实际市场出发,结合国内外康养机器人生态建设状况,同时考虑其长远发展规划,旨在规定康养机器人的具体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以推动康养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